很多人一提到“高毛”,脑子里立刻就蹦出“高利润”,感觉就像看到了金山银山。但实际操作起来,这俩字儿的含义可就复杂多了,绝不是简简单单一个数字就能概括的。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掰扯,我们这些实际做生意、看账本的人,是怎么理解“高毛”这俩字的。
大家常说的“高毛”,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高毛利”。它指的是商品或者服务在扣除直接生产或采购成本之后,所剩余的利润空间。听起来很简单,但这里面的“成本”就有很多学问了。
比如,卖一件衣服,它的“毛利”就是销售价格减去进货价。如果进价100块,卖300块,那毛利就是200块。听着挺不错,300块的收入,200块的毛利,比例很高。但这就忽略了其他很多必要的开销。我们常说的“高毛”,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更侧重于看这种“ 高毛 ”的“毛利空间”有多大,能支撑多少后续的运作。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你卖出去的东西,除了你直接花钱买它或者造它花的钱,剩下的钱有多少。这个“剩下的”就特别关键,它决定了你后面还能不能活,能不能发展。
有时候,我们看一个行业能不能做,或者一个产品有没有前景,都会先看它的“毛利”怎么样。如果一个东西,卖出去,刨掉成本,利润低得可怜,那后续再怎么精打细算,也很难做大。这种“高毛”的好处,就是让你手里有了更多的“活钱”。
很多人会误解“高毛”就是“高净利润”,这是不对的。高毛利的产品,不代表最终净利润就高。因为在毛利之后,还有很多“间接成本”或者“运营费用”需要从毛利里扣除。这些费用,比如租金、人工、营销推广、税费等等,都是“消耗”毛利的大户。
我见过很多产品,刚开始看着毛利很高,像是“ 高毛 ”的典型,大家都挺看好。但一算上运营成本,尤其是营销推广费用,那点毛利就被吞噬得差不多了,甚至最后算到头,净利润低得可怜。这就像一个水龙头,看着出水挺猛,但管道漏水的地方太多,最后真正能接到盆里的水就没多少了。
所以,当我们说一个东西“高毛”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它有“潜力”,有“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我们能不能在其他环节上更从容。比如,有了高的毛利,我们就有底气在营销上多投点钱,去抢占市场份额;或者在产品研发上多花点心思,提升用户体验;再或者,在渠道建设上进行投入,建立更稳固的销售网络。
但反过来,如果毛利太低,那你做什么都要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亏了。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价格战一打起来,低毛利的产品基本就很难活下来。
举个实际的例子,在我们公司,给一款新上市的智能家居产品定价的时候,就需要仔细考虑“ 高毛 ”的问题。这款产品的核心技术成本相对较高,但一旦规模化生产,单件的制造成本就能下来。我们当时的进货价(或者说是生产成本)是500元,我们分析了市场同类产品,再结合我们产品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价值,初步定了一个1500元的销售价。这样算下来,毛利是1000元,毛利率是66.7%。
这个1500元的定价,我们认为就是“高毛”的体现。有了这1000元的毛利,我们就可以在产品推广上投入大量的预算,比如on-line上投放广告,和一些生活方式博主合作,甚至在一些高端商场设立体验店。同时,我们还需要为销售人员支付提成,为客服团队提供培训,这些都是从这1000元毛利里面出的。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另一种情况。有时候,为了追求“ 高毛 ”,把价格定得过高,脱离了市场承受能力,结果是无人问津,那就适得其反了。所以,这个“高毛”的度,真的需要好好把握,既要有足够的空间,又要在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内。
很多时候,“高毛”和“高周转”是需要权衡的。高毛利的产品,往往需要更长的销售周期,或者需要更精准的目标客户群。比如奢侈品,毛利可能很高,但销量相对较低,周转速度慢。
而像一些快消品,虽然毛利不高,但销量大,周转速度快,最终也能获得可观的利润。这两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自身资源和市场定位的策略。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 高毛 ”,而忽略了商品的销售能力和市场需求。
有时候,我也会遇到一些老板,特别看重“高毛”,觉得只要毛利高,就能赚钱。但往往忽略了实际的销售情况。比如,他们可能进了一批“高毛”的产品,但因为渠道不畅,或者推广不到位,产品压在仓库里,最后不得不打折处理,那所谓的“高毛”就变成“低亏”了。
最终,我想强调的是,“ 高毛 ”只是一个好的开始,是做好生意的一个基础。它给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要真正实现盈利,还需要精细化的运营。这包括对成本的严格控制,对营销的精准投放,对渠道的有效管理,以及对客户服务的持续优化。
如果大家只是满足于“高毛”这个数字,而不去关注背后的运营细节,那这份“高毛”很可能就只是纸上谈兵,无法转化为真正的商业成功。我们得像个老中医一样,把脉摸得准,开的方子(定价和运营策略)才能对症下药。
所以,下次再听到“高毛”这两个字,除了看到高利润的表象,更要深究它背后的成因和所需的配套策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商业价值。
```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