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多久才开门?”这个问题,大概是过去几年里,餐饮、零售、文旅这些服务业从业者们最常问自己,也最常在私下里叹气的话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背后牵扯的是生计、是投入,是未来。说实话,当时谁也没个准数,每个人都在猜测,都在试探。我们当初也一样,看着新闻里不断变化的数据,一边祈祷,一边咬牙坚持。
最早的时候,大家都在观望。政府一有什么政策风吹草动,立刻就会有人在行业群里分享,然后大家就开始分析:“这是松绑的信号吗?”“是不是又会有新的限制?”那时候,我们尝试过各种方式。记得有一次,听说某个区域疫情有所缓和,我们就赶紧contact供应商,准备重新备货,结果当天晚上又出了新的管控措施,那批刚到的半成品,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过期。那种感觉,真是比晴天霹雳还让人沮丧。
我们有很多同行,包括我们自己,都经历过这种“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打击。有些小店,实在撑不住,就这么关了。我们当时也讨论过,要不要趁着封控期间,做一些线上的尝试。外卖确实是那时候的救命稻草,我们加大了外卖的投入,优化了菜单,还专门招募了兼职人员来处理订单。但说实话,外卖的利润率相比堂食,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竞争也异常激烈。那段时间,感觉就是在“抢”单子,为了那点微薄的收入,大家都是拼了老命。
我们还尝试过社区团购,那时候大家都在抢菜,我们也想办法弄了一些半成品套餐,蔬菜包什么的,希望能抓住那波需求。效果有好有坏,有的客户反馈不错,但也有很多管理上的麻烦,比如配送、损耗控制,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些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是边做边学,错了就赶紧改。
其实,判断“疫情多久才开门”这个问题,我们更多的是在看一些公开的数据和信号。不是那种简单的新增病例数,而是要看几个维度:一是新增病例的趋势,是连续下降还是平台期?二是重症率和死亡率,这个直接关系到医疗系统的压力;三是疫苗接种率,这个是构建群体免疫的重要指标;最后,还要看各地政府的政策调整,尤其是那些率先放开的地区,他们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我们都会密切关注。
比如,当一些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在疫情趋于稳定后,开始逐步放宽堂食限制,甚至取消一些聚集性活动的禁令,这通常意味着整体的趋势在向好。我们会对比不同地区的数据,找出一些共性的规律。我们曾经在某个时期,发现邻近几个城市的政策调整非常同步,而且当地的餐饮业也迅速恢复,我们就开始判断,我们这里也快了。这种判断不是百分之百准确,但至少能让我们提前做好准备,而不是毫无防备。
我也见过一些同行,他们只是单纯地等着“开门”的那一天,没有做任何准备。等政府一宣布可以营业,他们就立刻开业,结果发现,客户量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大,而且在防疫措施上,也有些手忙脚乱。因为他们没有在这段时间里去思考如何转型,如何适应新的消费习惯。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也在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消毒设备,培训员工关于防疫的知识,并且调整了座位布局,确保顾客进来后感到安全和舒适。这些细节,都很重要。
我记得我们有一家在市中心开的咖啡馆,那段时间的生意几乎归零。疫情初期,我们坚持了下来,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但接连的封锁,让房租、人员工资这些固定成本像一座大山一样压下来。我们尝试了线上点单,然后顾客到店门口自提,也推了“外卖下午茶套餐”。效果聊胜于无。后来,有一段时间,政府允许一些非接触式的服务,我们就赶紧把咖啡馆的露天座位区做了改造,增加了绿植,还提供了一些室外用餐的服务。
当时,能坐到户外的顾客,心理上会更放松一些,觉得风险小。我们看到那个场景,就觉得好像看到了希望。因为我们不仅仅是卖咖啡,我们也在提供一个社交和放松的空间。即使是小小的户外区域,只要能让顾客进来,感受到我们还在营业,并且安全有序,就已经很有意义了。那段时间,我每天都会亲自去店里,和留守的员工一起打扫卫生,维护设备,就是为了确保一旦“开门”信号来了,我们能第一时间恢复正常。
后来,随着疫情的逐渐控制,大家也越来越敢于出门了。我们发现,最初恢复营业的时候,很多顾客都是抱着一种“报复性消费”的心态来的,他们不仅仅是来消费,更是来找回失去的社交生活。那时候,我们店里最忙碌的不是点餐台,而是服务员,我们要确保每位顾客都得到及时的关注,并且感受到安全。虽然那时候的利润并没有达到疫情前的水平,但看到满满当当的顾客,听到热闹的交谈声,感觉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疫情多久才开门”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是疫情的平息和政策的调整。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应该思考的是,我们为下一次的“不确定性”做了多少准备。我总觉得,未来可能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完全被动等待。
我个人认为,经营一个生意,尤其是在服务业,抗风险能力很重要。这包括多元化的收入来源,不仅仅依赖于线下堂食,也要考虑线上渠道的建设和维护。另外,精细化的成本控制,以及拥有一个能够灵活应对变化的团队,也至关重要。我们那段时间,学会了怎么跟房东沟通,怎么跟供应商争取更灵活的付款方式,这些都是过去我们没怎么想过的问题。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段日子虽然艰难,但也逼着我们去思考和改变。我们不再是简单地“开门做生意”,而是更理解了“经营”的内涵。至于“多久才开门”,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但留给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在任何时候,都能更好地“开门迎客”。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