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财”这个词,在咱们这行里,听起来好像是挺玄乎的,但说白了,就是因为钱,或者说,钱在中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把一些事情的发生、某些决策的形成,甚至某个项目的成败,归结于“因财”,但具体是怎么个“因”法,怎么个“财”法,这背后门道可多了,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的。
很多人一听到“因财”,脑子里立马就蹦出“没钱”、“缺钱”或者“钱太多”这几种情况。确实,这都是最直观的表现。比如,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项目,因为拿不到启动资金,就只能扼杀在摇篮里;又或者,公司账面上钱很多,但因为投资决策失误,导致钱生钱的效率低下,甚至亏损。这些都是“因财”的表象。
但我觉得,更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是,当“因财”发生作用时,它到底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机制在起效?它仅仅是资金量的多少问题吗?还是说,更在于资金的流向、支配权、以及围绕这笔钱所产生的各种关系和博弈?我在实际工作中,碰见过太多因为资金问题而错失良机的例子,也有因为资金分配不均引发内部矛盾的,这些都让我觉得,“因财”这个概念,需要更细致的剖析。
比如说,一个项目,初期可能看起来钱景无限,但如果负责这个项目的人,在资金使用上没有明确的规划,或者说,他并不是真正懂行,只是拿到钱后随意挥霍,那么再多的钱,也挽救不了这个项目。这种情况下,责任更多的是在“人”与“钱”的结合出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钱”本身。
我记得几年前,我们接触过一家创业公司,他们的产品在技术上确实很领先,市场潜力也很大。创始人非常有激情,也很有远见。但问题就出在融资环节。他们对融资的理解,停留在“越多越好”,完全不顾及股权稀释的程度,也不考虑融资来的钱,到底应该怎么花。结果,虽然融了不少钱,但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他们为了迎合投资人的胃口,把很多不切实际的承诺都说了出来,导致后续运营压力巨大;另一方面,融来的钱,很多都花在了营销和公关上,试图制造一种“公司很火”的假象,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迭代,反而投入不足。这种“因财”的典型,就是钱被花在了“面子”上,而不是“里子”上。
对比之下,另一家公司,他们的融资规模远不如前者,但创始人对每一分钱的使用都锱铢必较,将资金优先投入到产品优化和用户体验上。他们懂得“什么时候该花钱,什么时候该省钱”,并且非常清楚,每一笔钱的投入,都要有明确的回报预期。这家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发展得异常稳健,甚至在行业寒冬期,还能逆势增长。
“因财”往往是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我们做任何一个项目,或者制定任何一个战略,最终都要回到钱上。比如,一个新产品的开发,光有好的想法是不够的,还需要评估它的研发成本、市场推广费用、预期的销售收入、以及投资回报周期。如果这些数字算不过来,或者说,即使算出来了,但因为资金不允许,那这个项目就得搁置。
这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时候,即使公司账上钱挺多的,但由于某种原因,这笔钱的“使用权”或者说“支配权”受到了限制,比如说,是银行的专项贷款,或者是有明确用途的政府补贴,那这笔钱,它就不能随意地被用到其他地方。这种“因财”的体现,就是资金的“锚定效应”。
还有一种情况,是“机会成本”。当我们决定把一笔钱花在 A 项目上时,也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用这笔钱去投资 B 项目或者 C 项目的可能性。这种潜在的损失,也是“因财”的一种体现。我在做投资分析的时候,尤其看重这一点,要计算清楚,花出去的每一块钱,到底“值不值”。
说到风险,大部分风险最终都会转化为财务风险。比如,市场竞争加剧,导致销售额下降,这就是财务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这也是财务风险。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谈论风险控制,其实就是在谈论如何管理和规避财务风险。
我们内部在进行项目评估时,会有一个“财务模型”,里面会包含各种敏感性分析。比如,当销售额下降10%时,利润会受到多大影响?当汇率变动1%时,海外采购成本会增加多少?这些都涉及到“因财”的直接影响。如果一个项目,在各种不利因素下,财务模型都显示无法盈利,那即使项目本身再有创意,我们也很难推进。
曾经有个失败的案例,我们投资了一个高科技公司,他们研发了一款突破性的技术,我们都很看好。但是,他们对市场需求判断失误,并且在量产环节出现了严重的技术瓶颈,导致生产成本远远高于预期。虽然技术是先进的,但因为“因财”——生产成本无法控制,最终只能放弃。这告诉我,技术再好,也得建立在可行的经济基础之上。
“因财”并非总是负面的。有时候,恰恰是“钱”的及时到位,才成就了一番事业。我见过一些公司,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总能抓住关键的融资节点,用钱打通了市场,加速了扩张,甚至是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融资,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
关键在于,要懂得“什么时候该用钱,什么时候该省钱,以及用什么样的钱”。比如,早期创业,可能需要天使投资或者风险投资;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到了成熟期,可能需要考虑股权融资或者上市。每一种融资方式,背后都有不同的“因财”逻辑和目标。
我个人认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对“钱”有敬畏之心,同时也要有驾驭“钱”的能力。不是说你有多大的财力,而是说,你能不能把现有的、或者能够获得的资源,用在最关键、最能产生价值的地方。这才是“因财”的精髓所在。我们不能只看到“钱”本身,更要看到“钱”背后的逻辑、能力和策略。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