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优势?”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里面门道不少。我见过太多人,聊起优势,总是一股脑儿地往“好”上靠,好像只要是好的,就是优势。实际操作起来,往往不是那么回事。有时候,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特点,在特定的场景下,反而能发挥出惊人的作用。
在我看来,什么是优势,绝不仅仅是“我有什么比别人好”。更深层的理解是,你的“好”,是否足够独特,能否精准地匹配到某个需求,某个场景,或者某个特定的人群。就好比你有一把绝世好剑,但如果对手拿的是一面无懈可击的盾,那这剑的“好”,就打了个折扣。
我之前带过一个项目,团队里有个同事,能力很强,但为人比较内向,不善言辞。在一次重要的客户沟通会上,大家都在激烈地陈述方案,而他只是默默地在电脑上敲打,做着数据验证和技术支持。当时大家觉得他“不够活跃”,但到了关键的技术问答环节,当客户提出几个非常刁钻的技术细节时,他却能立刻给出精准、有理有据的回答,完全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那一刻,他的“内向”和“沉默”,就变成了解决技术难题的优势,而且是那种别人很难替代的。
反过来,我也见过很多“能说会道”的人,口才一流,把一个很普通的东西说得天花乱坠,但真到了落地执行,或者需要深究细节的时候,就露了馅。这时候,他们的“口才”,就成了“虚胖”,不算真正的优势,甚至可能是个累赘。
那么,怎么才能识别出真正的什么是优势呢?我通常会从几个角度去观察:
第一,看“别人做不到”或者“别人做不好”的地方。这听起来有点像找茬,但实际上,这才是优势最容易显现的地方。比如,我们公司早期有个特点,就是交付速度特别快,而且质量稳定。很多竞争对手,虽然规模可能比我们大,但他们的项目周期总是拉得很长,各种延误和返工是家常便饭。我们团队的工程师,在某个技术领域的积累,确实比同行更深厚,这就意味着他们在解决技术难题时,能绕过很多弯路。这种“快而稳”,就是我们当时非常核心的优势。
第二,看“你做起来比别人轻松”的地方。这里说的“轻松”,不是指不费力,而是指你在这个事情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能够获得比别人更高的产出比。这往往与个人的天赋、长期的训练,或者积累的经验有关。我认识一位做用户体验设计的同行,他对用户心理的洞察力非常敏锐,总能设计出用户用起来特别顺手的界面。他自己也说,做这行,他总感觉比别人“更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这背后就是多年积累的洞察力在支撑。
第三,看“你愿意持续投入”的地方。很多时候,人们会将兴趣和热情误认为是优势。但严格来说,兴趣是驱动力,优势是结果。不过,当你对某个领域有强烈的兴趣,并且愿意为此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去学习和实践,那么长期来看,这就有可能内化为你独特的优势。
有时候,我们所谓的“劣势”,也可能在特定的环境下,转化为一种优势。这需要我们有策略地去思考和调整。
举个例子,我们之前在和一个外企合作,他们的项目管理流程非常严谨,一丝不苟,这对于我们这种习惯了快速迭代的团队来说,初期确实有点别扭,感觉很多事情被“管”住了,效率似乎受到了影响。但慢慢我们也体会到,这种严谨性,尤其是在风险控制和合规性方面,恰恰是我们过去容易忽视的地方。通过学习和适应他们的流程,我们团队在项目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上,得到了显著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被动地”将对方严谨的流程,转化为了我们提升内部管理能力的优势。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主动去“强化”某个别人不看好的点,让它成为你的焦点。比如,我们有个产品,初期市场反馈不太好,主要是因为它的功能相对单一,不够“全能”。但我们的技术团队认为,正是因为功能聚焦,才能做到极致的稳定性和易用性。于是,我们加大投入,把这几个核心功能打磨得非常精细,甚至超出用户最初的预期。结果,这几个“单一”的功能,反而成了用户选择我们的理由,成为了一个独特的优势点。
要真正理解什么是优势,最关键的是要避免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误区。很多人在评估自己的优势时,容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或者过于关注表面的光鲜。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优势,应该是能够被客观验证的,并且能在实际的竞争或合作中,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
我见过不少初创公司,在推广自己的时候,总会强调自己的“技术领先”或者“颠覆性”。听起来很厉害,但如果不去深究,它可能只是个伪概念。比如,他们声称在某个领域有“颠覆性的创新”,但实际上,这种“创新”可能只是某个现有技术的微小改进,甚至还没有经过市场的充分验证。这时候,与其说是优势,不如说是一个尚未兑现的“可能性”。
而且,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在变,竞争对手在变,用户需求也在变。今天你引以为傲的优势,明天可能就会被别人超越,或者变得不再重要。所以,持续地去审视、去调整、去强化自己的优势,才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总而言之,什么是优势,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反思和调整的问题。它关乎我们是谁,我们有什么,以及我们能做什么,并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为谁,在何时何地,创造什么样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