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猪肉价格为什么这么高”,大家脑子里可能就蹦出“非洲猪瘟”、“供不应求”这些字眼。确实,这是最直观的原因,但深入下去,你会发现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很多时候,市场的波动,尤其是像猪肉这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商品,它的价格形成机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夹杂着不少我们看不见的“推手”。
咱们先说说最显而易见的“供不应求”。非洲猪瘟这几年对国内生猪产业造成了多大的冲击,经历过的人都清楚。那一阵子,猪场里空荡荡的,很多养殖户血本无归。即便后来有所恢复,但产能的重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头母猪从配种到产仔,再到小猪出栏,怎么也得一年时间。所以,即使国家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养殖,短时间内也难以补上这个巨大的缺口。
但这只是“面上的原因”。我接触过一些规模化的养殖场,他们其实也一直在努力恢复产能。问题出在哪里呢?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养殖端的问题。下游的屠宰、加工、运输,甚至到终端的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让本该顺畅流通的猪肉,在价格上出现“卡脖子”的情况。
打个比方,你想想,某个环节出了点小问题,比如环保检查严了,某个屠宰场暂时停产,或者某个大区域因为疫情封控,公路运输受阻,这些看似局部的小麻烦,叠加起来,就可能对全国范围内的猪肉供应和价格产生连锁反应。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整个农业产业链,尤其是在面对突发性危机时,显得有些“脆弱”。
很多人可能觉得,猪肉价格高,无非就是市场供需关系,就像夏天西瓜贵,冬天白菜便宜一样。但猪肉不一样,它关系到民生,政府肯定会有一些调控手段。你平时可能不太关注,但每年一些关键时间节点,比如春节前,猪肉价格往往会有一个小高峰,这除了节日消费需求增加,多少也有点“惯性”在里面。养殖户和中间商心里都有一杆秤,知道什么时候需求旺盛,自然就会有所动作。
再者,国家也会通过一些储备肉的释放来平抑市场。我见过一些地方,在猪肉价格过高时,会从冷库里拿出一些储备猪肉投放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稳定价格的作用。但储备量是有限的,而且储备猪肉的投放时机和数量,本身也是一个技术活,太早放,效果不大;太晚,可能市场已经调整过来了。这里面,对市场信号的捕捉和政策的执行力度,都是非常关键的。
咱们再聊聊养殖户本身。现在养猪,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可能就是自家后院养几头,成本低,风险也小。现在大规模的养殖场,投入大,自动化程度高,这背后其实也意味着更高的固定成本和运营成本。饲料成本、人工成本、兽药疫苗、环保设施投入,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钱。
而且,经历过非洲猪瘟的打击,很多养殖户现在对风险特别敏感。他们会在心里算一笔账:如果猪价跌到某个点以下,我可能就要亏本了。所以在猪价相对较高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惜售,或者在出栏时,对价格有更高的预期。这有点像“心理博弈”,大家都在等待一个更合适的出手机会,但这种集体行为,反而可能推高了短期内的价格。
我有个朋友,在山东那边养猪,他跟我说,今年上半年,玉米、豆粕这些饲料原料价格一直在涨,这直接就推高了养殖成本。他们也想多卖点钱,把成本覆盖掉,甚至赚点钱。所以,当市场上猪肉价格相对高企时,大家不会立刻就觉得“不合理”,反而会觉得“这才是正常价格”。这种“心理价位”的形成,也是影响猪肉价格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很多人可能觉得,国内猪肉价格高了,不是可以多进口吗?确实,进口肉在调节国内市场供应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进口肉的价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国际市场行情、汇率、关税政策、以及贸易摩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举个例子,前两年,因为国际疫情的影响,一些国家的物流和生产也受到了干扰,导致进口肉的供应量和价格也出现了波动。即便国内猪肉价格很高,但如果进口肉的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那么它对国内市场的“压舱石”作用就会减弱。而且,国内市场对进口猪肉的质量、品牌和销售渠道也有一定的偏好,这也不是简单地说“多进口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那么简单。
我记得有一次,在某个进口肉展会上,我跟一个来自南美的供应商聊。他当时就提到,他们在某个时期,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加大了生产,结果国内这边因为一些政策或者市场变化,对进口肉的需求突然下降,他们那边就面临着巨大的库存压力。这种国际国内的“联动”效应,有时候会出乎意料。
除了上述这些结构性的原因,短期内,市场上的“噪音”也很多。比如,有些养殖户可能会根据对未来价格的预期,选择“压栏”(即延长生猪的饲养时间),希望等价格涨到更高时再卖。这种行为,会暂时减少市场上可供销售的生猪数量,短期内推高价格。
反过来,如果市场突然预期猪价要下跌,或者为了赶上某个时间节点的销售,养殖户又可能集中出栏,导致市场上猪肉供应量突然增加,价格又会应声下跌。这种“追涨杀跌”或者“集体恐慌性出栏”的现象,都是短期内造成猪肉价格剧烈波动的重要原因。
我记得有一次,在南方一个养殖户那里,他本来打算过几天再出一批育肥猪,但突然听说某个主要销区因为疫情封锁了,他立马就决定当天出栏,并且因为是急着卖,价格也比预期的低了一些。这种临时的、非理性的决策,在整个市场链条中,哪怕只占很小的比例,也会对整体价格产生一定的扰动。
其实,我们吃的猪肉,并不只是简单的“生猪”屠宰加工品。很多时候,它已经经过了深加工,变成了香肠、火腿、培根等等。这些产品的附加值更高,价格也自然更高。而且,不同品牌、不同部位的猪肉,价格也会有很大差异。我们平时讨论的“猪肉价格高”,很多时候是在说“终端消费品”的价格,而不是“原种猪”或者“育肥猪”的批发价。
举个例子,超市里卖的那些包装好的、经过精细分割、甚至腌制好的猪肉制品,它们的价格里,包含了品牌溢价、加工成本、包装成本、仓储物流成本、以及商家的利润。这些环节加起来,可能比生猪本身的价值还要高。所以,当你觉得超市里的猪肉贵时,可能一部分原因是生猪供应确实偏紧,另一部分,则是因为这些加工和品牌价值被“打包”进去了。
我也接触过一些做肉类加工的朋友,他们经常在抱怨,优质的、稳定的、可追溯的猪肉来源太难找了。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他们宁愿出更高的价格,去采购那些经过严格检疫、养殖环境良好的猪源。这种对品质的追求,本身也是一种对成本的推升,最终也会反映在终端消费品的价格上。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