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看溢价”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出来就有点意思了。因为一旦涉及到“溢价”,很多人脑子里想的都是那些公开上市交易的股票、债券,或者大宗商品,以为那才叫溢价。但现实远不止于此,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溢价”场景,要复杂得多,也隐藏得更深。
我刚入行那会儿,对这个问题也是一知半解。总觉得溢价就是买贵了,或者卖得好了,有个差价。直到后来真正沉到具体业务里,才发现,很多时候“查看溢价”不仅仅是看一个数字,而是一个判断和分析的过程,甚至,是你能不能在交易中“淘金”的关键。
广义上讲,所谓的溢价,就是指资产的实际价格超过了其内在价值或者说是基础价值的部分。这个“内在价值”是个挺微妙的东西,每个人、每个阶段的判断可能都不一样。对于我们做业务的来说,这个内在价值可能是标的资产的净资产、预期的现金流折现值,甚至是某个特定时间点上,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一个“公允价值”。
比如,在一级市场,我们参与某些项目的股权投资,投进去的价格,如果高于我们基于公司目前盈利能力、发展前景等因素评估出来的“合理价值”,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支付了“溢价”。这个溢价,可能是在为未来的增长潜力买单,也可能是因为项目稀缺,或者是背后的投后管理能力特别突出,是我们愿意为之付出的额外成本。
另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我们在做一些并购整合的时候,收购方愿意支付比目标公司净资产高出不少的价格,这通常就被称为“商誉”或者“整合溢价”。这部分溢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收购方对协同效应的预期,比如可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技术专利等等。但这些都是未来的东西,能不能实现,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真正在实际操作中“查看溢价”,可不是打开一个软件,输入几个数字就能出来的。这需要对市场、对标的物有深入的理解,还要有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评估一个区域内的几处房产,市面上的中介给的价格都差不多,但我们通过对周边区域规划、未来交通便利性、以及一些非公开的租赁信息进行梳理后,发现其中一处房产的实际租赁收益率,比表面上看起来的要高出不少。
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去判断,市场上的报价,是不是已经充分反映了这部分隐性的价值。如果市场价格还没跟上来,那我们就可以说,它还没有“到位”,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看到的那些“别人不一定知道”的价值,已经体现在了价格里,并且还高出了一截,那我们就要警惕,是不是我们被“溢价”了。
这种对“隐性价值”的挖掘,是很多时候我们做“如何查看溢价”这件事的核心。它不是简单地看账面上的数字,而是要结合很多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政策导向,甚至是个别公司的管理层能力和市场声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溢价”都是合理的,很多时候,它甚至是我们在投资或者并购中会遇到的zuida陷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市场情绪过热的时候,大家一窝蜂地追逐某个概念,或者某个被炒作得很厉害的“风口”项目,这时候你看到的很多标的价格,都包含了巨大的“情绪溢价”或者“概念溢价”。
我曾经就遇到过一个情况,一个新出现的“概念股”,在短时间内价格被炒到离谱。我们当时做了尽职调查,发现公司的核心技术并没有那么颠覆性,盈利模式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是,市场上到处都是关于它“未来会改变世界”的论调。我们当时选择不介入,结果不出几个月,这支股票的价格就开始崩盘,很多之前高位接盘的人,损失惨重。这其中的“溢价”,完全是基于虚幻的预期,而不是扎实的价值。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溢价。在某些资源整合或者特殊交易场景下,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将一些“潜在价值”或者“稀缺性”的成本,转化为价格上的溢价,转嫁给信息劣势方。这时候,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分析能力,很容易就被“溢价”了,而且还以为自己占了便宜。
所以,回到“如何查看溢价”这个话题,我个人觉得,最核心的还是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这个体系可能包含几个层面:
首先,得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基础价值锚定。对于实物资产,可能是其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对于有盈利的公司,可能是其历史盈利能力、未来现金流的保守估计。这部分工作,需要扎实的财务分析和行业研究。我们要弄清楚,这个东西“最起码”应该值多少钱。
其次,市场上的可比交易也是重要的参考。如果一个同类资产在近期有过交易,其成交价格和条件,就能提供一个参照。当然,要注意可比性,不能简单套用,而是要分析其中的差异,比如交易规模、交易时点、买卖双方的背景等。如果有可比交易的溢价水平,我们可以拿来对比。
对于并购等场景,我们还需要尝试量化协同效应和未来潜力。这部分最难,但也最能解释为什么会存在溢价。可能是一些成本节约,也可能是收入的增加。虽然这些都是预测,但尽量要做到有理有据,避免过度乐观。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识别并剔除不合理的溢价。那些纯粹是市场情绪、虚假宣传或者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溢价,是我们必须警惕并尽量规避的。有时候,所谓的“溢价”可能是因为标的物存在一些我们没发现的风险,而价格还没能充分反映出来。这时候,“查看溢价”的目的,就变成了识别这些潜在的风险信号。
举个例子,我们在评估一个技术专利的价值时,如果专利的有效期只剩下几年,而且潜在的替代技术已经出现,那么即便目前这个专利能带来不错的收益,我们也不能用一个长期的、高增长的预期去评估它。否则,你看到的“溢价”,可能就是在为即将消失的价值买单。
总而言之,“如何查看溢价”这件事,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计算,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它要求我们具备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甚至一点点“反向思维”。你不能只听市场怎么说,或者别人怎么告诉你,而是要自己去深入地研究、去独立地判断。在我看来,只有当你看清楚了标的物的真实价值,并且理解了市场价格背后可能存在的各种因素——包括合理的溢价和不合理的陷阱——你才能真正知道,你所看到的“溢价”,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值不值得你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