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好奇,国内资本市场这么大,为什么有些估值不错、业务也挺响亮的公司,反而选择去海外上市,甚至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不够爱国”的表现。其实,这背后牵扯的细节,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很多时候,这是一种基于现实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并非简单的“取舍”那么简单。
说到国内上市,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IPO堰塞湖。虽然现在注册制改革让流程简化了不少,但相比于某些海外市场,审核的周期、标准以及对企业业务模式的“理解”程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新兴行业,或者业务模式比较前沿的公司,可能在境内审核时会遇到更多不确定性。比如,一些涉及到数据安全、跨境业务,或者商业模式创新特别快的,在境内上市,不仅审核过程可能更漫长,而且一旦审核不通过,再想尝试就更难了。
当然,成本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境外上市,虽然可能也有投行费、律师费、审计费这些,但整体的“隐性成本”可能相对可控。境内上市,虽然说直接的发行费用有上限,但在这个过程中,与各方面沟通、协调、满足一些特殊的监管要求,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开销。而且,很多企业在上市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合规化”改造,这本身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更重要的是“速度”。对于很多需要快速融资、抓住市场窗口期的公司来说,等待境内漫长的审核周期,可能就意味着错失良机。海外市场,尤其是那些成熟的资本市场,虽然也有审核,但流程相对标准化、效率更高,企业可以更快地拿到资金,进行扩张和并购,从而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估值很高、用户规模庞大的公司,比如某些互联网巨头,它们在上市前会进行非常精细的股权架构设计,包括VIE(可变利益实体)架构。这种架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规避一些外商投资限制,尤其是在电信、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领域。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如果强行要在中国内地上市,可能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股权调整,甚至改变原有的业务运营模式,这对于公司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化战略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
另外,国内市场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稳健性有比较高的要求。一些处于高速成长初期,还在大力投入研发、市场推广,尚未实现盈利的公司,在境内上市的难度会比较大。而海外市场,特别是某些成长型市场的板块,对“未来潜力”的容忍度更高,愿意给那些有颠覆性技术、有清晰用户增长路径但短期内尚未盈利的公司一个上市的机会。我记得之前有个做创新药的公司,它们在研发上投入巨大,但短期内很难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如果当时选择国内上市,可能机会渺茫,但在纳斯达克,它们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不得不承认,不同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估值逻辑和监管偏好,都会对公司的上市选择产生影响。比如,一些在海外已经建立起良好品牌形象、获得广泛认可的公司,它们继续在海外上市,更容易获得与其现有市场地位相匹配的估值。海外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对这些新经济、科技类公司的理解和接受度可能更高,估值体系也更完善。
而且,一些公司选择境外上市,也是为了更好地对接国际资本,方便未来的跨国并购和业务扩张。当一家公司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融资、整合资源时,在一个更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上市,无疑会更便捷。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后,通过一系列海外并购,成功地成为了全球性企业。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改革和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考虑“回归”。这并不意味着当初的选择是错的,而是市场的成熟和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选择。有些当初选择在海外上市的公司,随着业务在中国内地更加深入,或者国内资本市场对它们所在行业的接受度提高,也会考虑“回A”或者进行二次上市。这是一种动态的调整,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资本运作的优化。
比如,有一些在美股上市的科技公司,它们之所以选择在美国上市,是因为当时中国对这类企业的上市有诸多限制。但随着科创板的推出,这些企业在解决了一些股权结构、盈利模式等问题后,也开始积极筹划在A股上市,以更好地服务国内市场和投资者。
所以,简单地认为“为什么不在中国上市”,往往忽视了背后复杂的地缘政治、监管环境、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这就像一个企业选择在哪里设厂,在哪里开分公司一样,都是基于成本、效率、市场机会以及风险控制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对于很多有野心、有国际化战略的企业来说,有时候,“舍近求远”恰恰是为了更长远、更广阔的发展。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