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中国有多少人买保险”,这问题听着简单,但真要给个准数,我这行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发现没那么容易。不是说数据查不到,而是数据的背后,有多少人在真正“买”了保险,又有多少只是“被推销”了,甚至买了之后根本不懂,或者压根没用到,这才是关键。
前些年,大家总喜欢拿“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来说事,什么“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这话没毛病,数据摆在那儿。但作为一线销售和管理的人,我看到的更复杂。有时候,一个家庭好几口人都买了同样的基础医疗险,看起来“覆盖率”挺高,但真要是遇到大病,那点保额,够不够赔?更别提很多高净值人群,反而对风险保障的认知更清晰,配置得也更合理。
有时候,我也会跟同事们开玩笑,说我们这个行业,最不缺的就是“潜在客户”。但“潜在”这两个字,就是一道坎。怎么把“潜在”变成“实际”,而且是明明白白、物有所值的“实际”,这需要功力。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特别想把数据做得好看,就使劲推那些客户可能用不上,但公司业绩能上去的产品。结果呢?投诉没少过,客户流失也快。后来才明白,卖出去多少份,不如卖出去对客户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以,当有人问我“中国有多少人买保险”的时候,我一般会反问一句:“您是指买了有效保单的人,还是指被保单覆盖的人?” 这中间的差别,可能就是我们这个行业一直在探索的“价值”。
我见过太多客户,买保险就像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或者被销售人员的“恐惧营销”吓着了。他们可能稀里糊涂签了字,合同厚厚一叠,自己都没看完。等真出了事,才发现这个不赔那个不赔,或者保额太低,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保障作用。
我记得有个案例,一位大叔,买了份养老险,交了好几年,逢人就说自己“有保障了”。结果他儿子结婚,想拿钱出来帮衬一下,一查,发现这笔钱要等到六七十岁才能领,而且早退有不小的损失。他当时特别懊恼,说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听那个业务员的,直接拿去买了套小户型出租,现金流也比这强。
这种例子不在少数。很多时候,不是客户不愿意买,而是他们不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销售人员又有没有真正为他们考虑。我们这边,也一直在尝试做客户教育,比如一些线上的科普文章,或者是线下的小型讲座,但效果嘛,跟行业整体的推进速度比,还远远不够。
我记得我刚入行的时候,那种“扫楼”、“扫街”的模式还挺普遍。见了人就讲保险,不管对方懂不懂,先推销再说。那种环境下,数字确实能冲上去,但客户满意度,那真是另一回事了。很多现在成了“老年团险”的“早期拥趸”,现在好多都不记得自己交了多少钱,保了什么。
现在情况有所不同,监管越来越严,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拼数量已经越来越难,更多的是要拼“质量”。我们现在开会,讨论的焦点已经从“完成多少保单”转向“客户需求分析”和“产品配置方案”。像一些专业的保险经纪公司,它们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好,更倾向于站在客户角度,去做一个“顾问”的角色,而不是单纯的“推销员”。
不过,整个行业还是在发展过程中。很多基层业务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客户服务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你想想,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自己都没经历过大病,没经历过家庭的经济压力,他又怎么能深刻地去理解一个普通家庭对风险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期盼呢?这中间的鸿沟,是我们需要持续去填补的。
所以,回到“中国有多少人买保险”这个话题,我想说,单纯的“买了”这个动作,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保障状态。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数据,比如投保率、年缴保费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上了保险”,而且是“上了有效保障”,并且“理解保障内容”的人数,可能还要打个折扣。我估计,能达到后者的,可能也就占总人口的四五成,甚至更少。这还是比较乐观的估计。
当然,这个数字也在增长。随着大家对健康和养老的重视程度提高,以及我们行业在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方面的努力,未来肯定会更好。但现在,还真不能简单地说多少人买了保险,就等于多少人真正有了保障。这中间的“质”和“量”,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努力的。
我经常在想,我们卖的不是纸上的数字,卖的是客户在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时的“安心”。如果不能提供这份安心,那卖再多的保单,也只是数字游戏,对社会和客户本身,都没有太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