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银行发展前景,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闪过“转型”、“科技”、“互联网金融”这些词,感觉一片迷茫,甚至有点悲观。我倒是觉得,有时候想得太复杂反倒看不清了。其实,银行业就好比一个跑了半辈子马拉松的老将,虽然步子没那么快了,但底子还在,而且它正在学着换一种更省力的跑法。
很多人误以为银行的未来就是被科技公司颠覆,或者只剩下存贷汇的老本行。这话说对了一半,又全错了。科技确实在改变游戏规则,但银行自身也一直在调整,而且它的核心价值——信用中介和风险管理,是很难被轻易替代的。
最近几年,大家都看到了,银行在APP上花了不少心思。从简单的转账支付,到理财产品推荐,再到最近的“数字身份”应用,感觉都在往“生活服务”上靠拢。我亲身经历过一些大型银行的APP升级,有时候会觉得挺方便,比如以前要跑网点办的很多事,现在手机上点点就能完成。但有时候,比如要办理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业务,或者遇到系统bug的时候,那种“卡顿感”又会显现出来。这说明,科技的渗透是深层的,但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银行内部正在推行“敏捷开发”模式,以前那种一个项目周期长达一年半载的模式正在被打破。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负责的一个小功能,本来是按季度迭代,结果因为业务需求变化快,硬是压缩到了一个月上线。虽然过程很紧张,但确实能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也让我们这些一线人员感觉到一点“变化”。这种内部的调整,比外面看到的APP界面更新,更能说明银行骨子里的改变。
不过,科技的投入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而且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很多时候,投入了大量资源去做技术改造,但客户的感知可能没那么明显,甚至有些数据分析的“高科技”,在实际的信贷审批环节,还是需要人来拍板。所以,科技是双刃剑,用好了是翅膀,用不好就是包袱。
除了科技,银行也在不断拓展业务边界。从传统的存贷汇,到中间业务,再到近年的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甚至一些银行还开始涉足消费金融、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这背后,是对传统存贷利差日益收窄的回应。
我所在的团队,就曾经参与过一个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的项目。我们接触的都是一些制造业的小型企业,他们的订单、发货、回款环节都比较复杂。银行需要深入了解整个产业链的运作,评估风险,然后设计出合适的融资方案。这个过程比传统的抵押贷款要复杂得多,需要大量的尽职调查和风险控制。失败的案例也不少,比如碰到客户财务造假,或者产业链断裂,都可能造成损失。
也有些尝试,感觉更像是“试水”。比如,有些银行开始尝试和第三方平台合作,提供一些金融科技解决方案。但这种合作的边界在哪里,利润怎么分配,风险怎么界定,往往需要反复博弈。我看到过一些合作项目,初期谈得很好,但到了实际执行阶段,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利益诉求不一致,最后不了了之。这说明,走出舒适区,探索新业务,并非易事。
无论怎么变,合规和风险管理始终是银行发展的基石。尤其是在金融强监管的背景下,这一点更是被无限放大。
想想看,几年前的P2P爆雷潮,很多银行虽然不是直接参与者,但作为资金存管方,也受到了很大的波及。这让银行在涉及新兴金融领域时,更加谨慎。每一点业务的创新,背后都要经过层层审批,而且对风险的评估会比以前更严苛。
我个人觉得,监管本身也在进步。以前可能更多的是“一刀切”,现在则更倾向于“穿透式”监管,更关注业务的实质。这其实也给银行留下了更多的操作空间,只要你能把风险控制好,把业务逻辑解释清楚。但这也意味着,银行的合规成本在不断提高,人力投入和技术投入都不能少。
总的来说,我觉得银行发展前景,不能只看眼前的热闹。传统业务的稳定现金流,加上科技赋能带来的效率提升,以及在新兴领域的探索,这些都为银行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当然,挑战依然巨大。如何平衡科技投入和收益,如何在新业务上真正找到盈利点,如何在高压监管下保持创新活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不过,银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洗礼,韧性还是有的。那些能够真正理解客户需求,并且把风险管好、把科技用对的银行,我觉得未来还是光明的。
至于是不是会被颠覆,我觉得与其说是“颠覆”,不如说是“融合”和“共生”。银行会成为一个提供更多元化金融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平台,而不仅仅是存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