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略”这个词,用多了,总觉得有点飘。尤其是在咱们这个行当里,经常会听到说“涉略了xx领域”,感觉像是把一个知识领域粗粗翻了一遍,大概知道点皮毛。但具体是哪个层次?是真懂了,还是只是听过?这之间的差别,天壤之别。
在我看来,“涉略”最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地方,就在于它本身就带有一种“不深入”的暗示。你涉略一个领域,可能是因为工作需要,需要对它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它大概是干什么的,跟我们现在做的有什么关联。比如,我们做数据分析的,可能就需要“涉略”一下市场营销的知识,知道各种营销手段是怎么产生的,数据从哪里来,有什么规律。但这就跟市场营销的专业人士,能策划一场大型营销活动,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案,那完全是两码事。
有时候,也会看到一些简历上写着“涉略xx技术”,比如“涉略Python”、“涉略机器学习”。作为招聘方,我看到这种描述,心里其实是打鼓的。Python和机器学习,这都是能挖得很深的领域,你跟我说“涉略”,是说你会写几个简单的脚本,还是能理解并应用复杂的算法?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说明,这个“涉略”就太模糊了,甚至有点“站不住脚”。我宁愿看到“熟悉xx技术,并有xx项目经验”,至少知道你在这上面投入过时间和精力,有过实际产出。
真正的理解,往往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我刚入行的时候,也曾以为多看书,多了解些行业动态,就算“涉略”了。那时候,看到别人谈论某个新技术,我就赶紧去搜资料,看相关的文章和报告。表面上看,我对很多领域都有所了解,也能跟别人聊几句。但真到了要动手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只是个“搬运工”,离真正的“懂”还差得很远。
后来,在一次跟一位资深工程师合作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涉略”和“精通”的区别。当时我们需要用到一个相对小众的算法,我之前看过一些关于它的介绍,觉得大概了解了。但当这位工程师开始讲解算法的数学原理、参数调整的关键点,以及在实际场景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坑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理解有多肤浅。他能根据数据的特性,微调算法的某个参数,就能带来显著的效果提升,而我只能看个大概,遇到问题也只能凭感觉。
所以,我觉得“涉略”更像是“初步了解”,是对一个事物有个大概的认知框架,知道它是什么,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它大概能做什么。而“理解”,则是在此基础上,能够深入到它的内在逻辑,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它的运行机制是什么,遇到问题时能够分析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对于“数据可视化”,很多人都知道用图表来展示数据。这可以说是“涉略”。但真正的理解,是知道在什么场景下用柱状图、折线图、散点图,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通过颜色的搭配、图表的布局来更有效地传达信息,甚至知道如何通过交互式图表来让用户自己探索数据。这就不是简单的“涉略”能概括的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涉略”不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广泛地“涉略”一些不同领域的知识,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比如,我们公司在做用户行为分析时,有同事就“涉略”了心理学,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用户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路,也使得我们的分析更加深入。
但是,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运用这种“涉略”。如果仅仅停留在“我知道了”的层面,而没有进一步的深入和实践,那么这种“涉略”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它甚至可能成为一种“伪知识”,让你觉得自己好像懂了,但实际上却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涉略”更有价值,甚至转化为真正的“理解”呢?我觉得有几个方向可以尝试:
第一,带着问题去“涉略”。不要漫无目的地看资料,而是带着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去找寻相关的知识。当你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时,你对信息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也更容易记住。
第二,多动手实践。即便只是“涉略”一个领域,也要尝试着用它来做点什么。哪怕只是写个小程序,或者分析一个公开的数据集,这个过程都能让你在实践中发现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加深对这个领域的理解。
第三,寻找“引路人”。如果你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或者工作中需要深入了解某个领域,不妨找一个在这个领域有经验的人,向他请教。听取他们的经验和建议,能够少走很多弯路,也更容易抓住重点。
总的来说,对于“涉略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它是一种初步的、宽泛的认知,是一种了解事物的基本轮廓的能力。但真正的专业能力,远不止于此。它需要你在“涉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钻研,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最终形成自己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我们做事的,终究是要落地的,那些停留在表面的“涉略”,很难真正解决问题,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每一次的学习和探索,都应该以“理解”为目标,以“实践”为检验,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边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