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聊到“信用”,大家脑子里可能一下子就蹦出“征信报告”、“分数高低”这些东西,但其实,在实际操作里,尤其是在借贷、合作这些环节,大家更关心的是“对方到底有什么信用”,这里的“信用”可不光是那几个数字,而是要看一系列的“底牌”。
很多人觉得,信用嘛,就是看那个征信报告上的几项指标,或者某个平台给你的一个分数。其实,那只是一个基础画像,只能说明你过去“有没有按时还钱”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但真正的“信用”,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概念,需要结合很多维度去看。
比如,我们接触到的企业,它的信用就不是简单地看法人代表的征信。我们会去查它的经营状况,看它有没有持续的收入来源,有没有稳定的客户群,财务报表是否健康,有没有过诉讼记录,甚至连它在行业内的口碑,有没有被投诉的经历,这些都算信用的一部分。小到个人,在申请贷款时,银行除了看你的征信,还会了解你的收入来源,工作稳定性,甚至你有没有其他负债,比如房贷、车贷,这些都会影响到它对你“信用”的判断。
以前刚入行的时候,确实也走过弯路,太过于依赖那些量化的指标。有一次,有个小企业来谈合作,他们老板的个人征信非常好,流水也还可以,但我们就是觉得有点不对劲。后来深入查了一下,发现他们最近跟一个大客户的合同出了问题,虽然还没到撕破脸的地步,但那种潜在的风险,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他们整体“信用”的评估。那一刻才明白,光看“过去式”,是远远不够的。
说到“都有什么信用”,最直观、也最容易量化的,那就是看得见的资产和流水了。一个有稳定收入、有可观存款,或者拥有房产、汽车等硬资产的个人或企业,在别人眼里,信用基础自然就更扎实一些。
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小微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因为有几项核心专利,或者和几个大型企业签了长期稳定的供应合同,这就构成了它们特殊的“信用”优势。对方看中的,不只是它现在的流水,更是它未来的现金流和市场价值。反过来,有些企业,账面上利润很高,但如果它的收入来源单一,又或者客户集中度太高,这种“信用”就没那么稳固,一旦那个大客户出问题,它可能就立马陷入困境。
个人贷款审批也是一个道理。除了你的工资流水,如果你有房产,银行可能会给你更高的额度,因为房产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信用背书。哪怕万一你还款出现困难,银行至少还有个保障。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说,“有房有车”会让你的“信用”在很多人眼里更值钱,但这背后,其实是对“偿还能力”的一种具象化体现。
但信用这玩意儿,光有看得见的资产和流水,有时也不太够。那些看不见的,比如一个人的声誉、一个企业的合规经营,同样是信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举个例子,我们公司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除了对方的财务状况,还会非常关注对方的“行业声誉”。如果一个公司,在业内总是因为各种不诚信的事情被诟病,即使它现在账面好看,我们也得掂量掂量。因为一旦合作出现问题,如果对方总是推诿责任,或者总是找各种理由不履行义务,那这种“信用”上的缺陷,带来的损失可能远超账面上的盈亏。
再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公司,他们在经营过程中,非常注重合规性。从税务、环保到劳动合同,都做得非常到位。这种“合规”,在我看来,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隐性信用”。它说明这家公司在管理上是负责任的,而且是长远的,不容易因为一些外部的政策变化或者监管风险,而导致经营出现大的动荡。这种“信用”,虽然不像资产那样直观,但往往能带来更稳定的合作关系。
最终,我们讨论“都有什么信用”,目的都是为了在业务中进行更准确的风险评估,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事,任何商业往来,本质上都是在进行一场关于“信用”的博弈。
在审核一笔贷款或者一份合作协议时,我们不会只看一个孤立的指标。我们会把所有能搜集到的信息,包括前面提到的征信记录、财务状况、资产情况、经营模式、行业地位、甚至管理团队的背景和经验,全部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信用画像”。然后,根据这个画像,去判断对方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最终决定是否给予信贷支持,或者以什么样的条件进行合作。
我记得之前接触过一个初创公司,他们技术很牛,产品也有市场,但是公司治理非常混乱,财务数据也不清晰。我们当时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不投。后来事实也证明,这家公司因为内部管理问题,很快就陷入了经营危机。这次经历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些“看不见的信用”,比如清晰的治理结构、规范的财务管理,有时候比那些“看得见的”资产和流水,更能决定一家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它在合作伙伴眼中的“信用”分量。
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信用”或者一个企业的“信用”,还会体现在它所处的“信用网络”中。你认识谁,谁认识你,和你合作过的公司对你的评价如何,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到别人对你的“信用”判断。
尤其是在一些非标准化的业务场景,比如供应链金融或者私人借贷,这种基于“关系”和“信任”的信用评估,甚至比那些硬性的指标更为关键。一个在行业内口碑极佳、与上下游企业都有良好合作历史的企业,即使偶尔遇到资金周转的困难,也更容易获得帮助。反之,就算财务数据再漂亮,如果因为过去的一些不诚信行为,把其他合作伙伴都得罪光了,那它的“信用网络”就会变得非常脆弱。
在和一些传统行业的老板打交道时,他们常常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品”。在我看来,这个“人品”其实就是对“信用”的一种更朴素的表达。一个人的人品好了,做事厚道,信守承诺,那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也就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