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平稳的心态

基金频道 (13) 2025-08-02 18:44:31

如何保持平稳的心态_https://www.ltsssb.com_基金频道_第1张

“保持平稳的心态”,听起来像是心灵鸡汤的惯用语,但说实话,这是个比看上去要复杂得多的课题。在咱们这个行业里,尤其是在项目推进的关键节点,或者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心态稍有不稳,可能就影响一连串的决策,甚至给团队带来不小的麻烦。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天赋,或者说是心理素质特别好的人才能做到,但我接触下来,更多的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需要不断地去磨练和调整。

心态不稳的常见诱因

我们先聊聊为什么心态容易“飞出去”。我记得有一次,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项目,眼看就要上线了,结果测试环节突然爆出来一个硬性bug,而且还是那种改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当时负责那个模块的工程师,脸都绿了,整个团队的气压瞬间降到冰点。那场景,我至今印象深刻。这种突如其来的压力,或者说“失控感”,是导致心态不稳的常见诱因。当事情的发展完全脱离了你原有的计划,那种无力感很容易让人情绪激动,甚至有些偏执。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结果的过度焦虑。比如,大家为了一个评奖或者一个季度目标拼命赶工,越是临近目标,越是会放大每一个可能失败的点,生怕功亏一篑。这种“结果导向”思维,如果前面铺垫不够,或者过程中出现太多不确定因素,就很容易把人逼到情绪的边缘。我见过一些非常优秀的同事,平时都是沉稳可靠的,但一旦遇到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也难免会有些焦躁。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就是日常的“微压力”积累。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但日积月累,比如长时间加班、和同事沟通不畅、或者是生活中一些琐碎的烦心事,都会像细小的砂石一样,一点点磨损你的心理防线。等到某个临界点,一件小事就可能让你彻底崩溃。我有时候会觉得,保持平稳心态,就像是进行一场持久战,需要关注的不仅是战场上的“大事件”,还有那些战场下的“小摩擦”。

“预案”与“钝感力”

那怎么办呢?首先,我觉得“预案”是基础。很多时候,心态失衡是因为我们被突发状况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在我们这个行业,“计划赶不上变化”是常态。所以,对于那些已知的高风险点,或者说那些“最坏的可能”,提前做一些预案,哪怕只是一个备选方案,一个应急contact人,都能在真的出事的时候,让你心里稍微踏实一些。我一直觉得,与其在事发时手忙脚乱,不如提前给自己留条后路。

更重要的,可能是一种“钝感力”。这不是说让你变得麻木不仁,而是说,对于那些并非致命的挫折,或者是一些不必要的干扰,能够快速地“消化”掉,不让它们在心里留下太多印记。我有个老领导,他形容过一个感觉,就是“心里有个过滤网”。遇到问题,他不是立刻往心里去,而是先让信息过一遍这个“网”。这个网会过滤掉一些情绪化的东西,只留下核心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方案。我觉得这话说得挺形象的,也是我们该去追求的一种状态。

具体怎么培养这个“过滤网”呢?我个人的体会是,多“复盘”,尤其是复盘那些不如意的地方。不是为了责怪谁,而是从中找出模式,看看自己或者团队在什么情境下容易出现心态波动,然后针对性地去调整。另外,要有意识地去识别那些“非关键信息”,比如某些不怀好意的评论,或者一些无关紧要的八卦,学会让它们“滑过去”,不要让它们占据你宝贵的“心理空间”。

“当下”与“掌控感”

其次,要学会锚定“当下”,并努力找回“掌控感”。很多人心态不稳,是因为他们的思绪总是在“如果当初”或者“万一将来”之间游荡,而忽略了当前最应该做的事情。当你在为过去的某个失误后悔,或者为未来的某个不确定性担忧时,你的精力已经被分散了,自然难以保持平静。

找回掌控感,其实就是把注意力拉回到你能影响的事情上。哪怕是在一个非常困难的局面下,也总有一些小事情是你能够控制的。比如,整理一下桌面,回复一封邮件,或者完成一个小任务。这些小小的“掌控”积累起来,会给你一种“我还在推动事情”的积极反馈,这对于稳定心态非常重要。我见过一些在非常高压环境下工作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即使在最混乱的时候,也能找到一个点,然后沉下心去做,一点一点地把局面梳理清楚。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团队负责的一个产品,迭代速度非常快,bug修复和新功能开发常常是并行进行的。那时候,整个团队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们那时候采取的一个小策略是,每天早会的时候,每个人都要说出今天“最想完成的三件事”。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它强制我们去梳理当日的重点,并且在完成之后,给自己一个正面的肯定。这种“小成就感”的累积,对保持团队的士气和个人的心态,都有不小的帮助。

“情绪出口”与“边界感”

当然,再怎么努力,情绪也需要一个“出口”。完全压抑自己的情绪,反而可能导致更大的爆发。所以,找到一个健康的“情绪出口”非常关键。这可以是对信任的人倾诉,可以是通过运动发泄,甚至可以是写写日记,画画画。重要的是,这个出口要是能让你释放负面情绪,但又不会带来新的麻烦。

我个人会选择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抽空去公司的楼下散散步,或者听一听那些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音乐。虽然只是短暂的几分钟,但感觉就像是给大脑做了一次“清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设置“边界感”。这包括工作和生活的边界,也包括人际交往的边界。不要轻易地把别人的负面情绪或者压力,全都揽到自己身上。有时候,礼貌而坚定地说“不”,或者划清界限,恰恰是对自己心态的保护。

我曾遇到过一个情况,有个同事,总是习惯在工作时间长篇大论地抱怨领导或者项目。刚开始,我也只是听听,但后来发现,这种负能量会传染,而且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我后来学会了,当他开始抱怨时,我会找个理由,礼貌地结束谈话,或者转移话题。这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负责。保持平稳的心态,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接受不完美”与“复盘是关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接受不完美”。我们的工作,尤其是涉及创新和用户体验的部分,很少有绝对完美的时候。总会有遗憾,总会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那些“还可以更好”的点,就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和焦虑。

我经常和团队强调,我们要做的是“好”的产品,而不是“完美”的产品。好,意味着它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能够带来价值,并且我们在不断地迭代优化。完美,有时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觉。学会接受不完美,不是放弃追求,而是承认现实,然后把精力集中在“如何让它更好”而不是“它为什么不够完美”上。

在这个过程中,复盘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一次的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应该进行复盘。不是为了找谁的错,而是为了总结经验,看我们下次如何能够做得更好。这种持续的学习和调整,本身就是保持心态平稳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让你看到的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而不是仅仅盯着最终的那个结果。在我看来,一个拥有良好心态的人,不是从来不犯错,而是能够从错误中快速学习,并且不让错误定义自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