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这个人怎么样?”这个问题,估计圈里不少人私下里都聊过,但真要给个定论,其实挺难。有的人觉得他是“风口上的猪”,有的人觉得他是“学习雷锋好榜样”,更有甚者,直接给他扣上“PPT大师”的帽子。在我看来,这些标签都太片面了,真正理解一个人,尤其是像雷军这样在商业浪潮里摸爬滚打了这么久,身上又带着那么强个人色彩的创业者,得从他做过的那些事,以及这些事背后折射出的特质去聊。
最早知道雷军,大概还是金山软件时代。那时候,谁没用过 WPS?谁没玩过《剑侠情缘》?他带着金山从DOS时代一路杀到Windows时代,虽然中间也经历了不少坎坷,但至少,他把一家软件公司做到了业界有数。这个过程,本身就不是件容易事。你想想,软件行业迭代多快,技术更新多快,要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靠的是什么?光是“能学习”肯定不够,还得有那个洞察力,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技术往哪个方向走,还得有那个魄力去投入。
后来,金山做硬件,像那个读书人系列,虽然市场反响有褒有贬,但能看出他对于“硬件”这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跃跃欲试的冲动。这在我看来,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很多成功的软件人,对硬件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但雷军不一样,他似乎是想把整个链条都走一遍。
当然,真正让他达到新的高度的,还是小米。小米的出现,可以说是抓住了中国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发展的那个关键节点。从“为发烧而生”的口号,到“性价比”的打法,再到“粉丝营销”,这些策略在当时都显得相当激进,甚至有些“玩票”的意味。但正是这些“不一样”,让小米迅速崛起。
很多人把小米的成功简单归结为“站在风口上”,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红利的爆发。这话也不能说完全错,但未免太轻描淡写了。在我看来,雷军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仅看到了风口,更重要的是,他能把风口里的“玩法”玩到极致。小米的“互联网思维”在当时是颠覆性的,它改变了传统手机厂商的很多做法。
比如,早期小米手机的营销,几乎 all in 线上,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进行口碑传播,这种方式在当时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大大降低了营销成本,同时又获得了很高的用户参与度。而且,小米的产品迭代速度也很快,听取用户反馈,快速调整。这背后,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更需要领导者有那种“倾听”和“快速响应”的能力。这可不是随便一个“风口”就能带来的。
我还记得,当年小米刚开始做的时候,很多传统手机厂商根本没把他们当回事,觉得这不过是个“网上的玩具”。但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小米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个过程中,雷军的韧性和对趋势的判断,我觉得是值得商榷的。他不是那种“一夜暴富”的幸运儿,而是经历了金山时代的起伏,才摸索出了小米的路径。
“学习”是雷军身上一个特别明显的标签。从乔布斯,到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打法,他都乐于学习,甚至直接模仿。很多人因此诟病他“没有原创性”,但我倒觉得,这是他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能够持续地、高效地学习,并且将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这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我曾经在一次行业活动上,间接听到过一些做渠道的朋友聊小米的销售策略。当时小米的渠道拓展,一方面是线上,另一方面就是那种“代理+直营”的混合模式,很多细节处理得非常精细,比如对代理商的培训、激励机制等等。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不断去摸索、去调整。如果他没有那种“学习”的心态,很难把这些细节做得这么到位。
当然,这种“学习”有时候也容易让人觉得他在“复制”。我记得当年小米刚做智能家居的时候,市面上已经有很多智能家居的产品了,甚至不少做得比小米早。小米进去之后,虽然用“生态链”的方式做了整合,但产品本身,很多都有了类似的功能。这让一些人觉得小米缺乏原创的“黑科技”。但另一方面,它又成功地把这些分散的产品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所以,这又回到了那个问题,是“学习”还是“模仿”,关键看怎么去应用。
抛开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故事,我在接触一些小米的早期员工或者合作伙伴时,听到过一些关于雷军的评价。他们普遍觉得,雷军这个人,相对来说是比较“厚道”的。所谓厚道,可能体现在他对员工的承诺,对合作伙伴的合作方式上。在创业公司早期,资金紧张、模式不确定的时候,领导者的“厚道”能留住人心,也能赢得信任,这是很难得的。
还有一个词是“务实”。虽然他总是给外界一种“理想主义”的感觉,但真正做事情的时候,他的务实是贯穿其中的。比如,在选择做手机之前,他对整个供应链、生产流程、以及用户体验,都做过非常深入的研究。他不是那种只在办公室里画大饼的人,而是会深入到具体的细节中去。我记得他曾经在某个场合提到过,他会亲自去工厂看生产线,去体验产品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务实,才是他能够把“学习”转化为“成功”的关键。
当然,创业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小米早期做的一些产品,比如那个“小米盒子”,也经历过很多市场调整和用户反馈的压力。雷军的态度,在我看来,是那种“跌倒了站起来,总结经验继续往前走”的类型。他不会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否定自己,而是会从中吸取教训,然后调整方向。这种韧性,才是他在互联网这个变幻莫测的领域里能够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总的来说,评价雷军这个人,不能简单地用一两个标签来概括。他身上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对趋势的敏锐洞察,以及将这些能力转化为实际商业模式的执行力。同时,他的务实和一定的“厚道”,也让他能够凝聚团队,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他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通过“学习”和“务实”来寻找和创造机会的创业者,而且,这个过程,充满了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